公司党总支书记、副经理刘小龙《赵壹〈非草书〉辨伪》一文刊于《书法导报》第47期(2023年11月22日)第四版。该文发表后,书法理论及文艺界的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肯定和评价。2023年12月8日被《榆林日报》删节后转载。
该文遵循“言必有据”的学术规范,以汉唐之间十几部正史及古今四十多种书法理论专著、论文为资料来源,重点通过分析《非草书》文本所持论据的逻辑性,所引时事的真实性,梳理“才性论”的历史流变,尤其是从《晋书》所载卫恒《四体书势》论草一节人物称谓中发现疑点,抽丝剥茧,严密论证,进而厘清了《三辅决录注》《文章叙录》《晋书》三部史籍关于张芝“上比下方”之词的先后顺序,判定世传张芝之词实出西晋末年挚虞,从而得出以张伯英(张芝字伯英)之词发论的《非草书》一文,并非出于东汉赵壹之手。
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职工书画院经理兼秘书长王登科说:“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赵壹的《非草书》是一篇极具典型意义的重要篇什。一方面它从客观上还原了此际草书盛行、人们热衷于此的历史真相,另一方面,它对草书狂热者的批评也掀开了中国书法批评史上的新篇章。然历来学人对此篇的真实性也多有质疑,如当代书法理论家张天弓先生就认为是伪作,先后有三篇文章言此。但在湖南师范大学的学者江波先生看来,张先生的立论不是太准确,并从各个方面加以回应,证明这种质疑的问题之所在。另外,著名学者朱天曙、薛龙春也有与张先生商榷的文章。可见《非草书》所引发出的学术争鸣一直余音袅袅。今读到刘小龙《赵壹〈非草书〉辨伪》的文章,感到也正是这场关于《非草书》旷日持久之“论辨”的回响。该文史料翔实,论据充分,爬梳钩沉,论证严密,加之其深厚的学术根底和谨严的行文方式,向读者充分展示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理想。论文的结论固然重要,但‘辨章’与‘考镜’过程也同样重要,它是学术研究中理性之于人生的美好馈赠。于此,我特别向读者推荐刘小龙先生的这篇文章!”
艺术史学家、书法理论家朱中原说:“此文甚佳,大胆立论,小心求证,不蹈袭前人成说,甚为难得。文中立论,认为《非草书》非赵壹所作我甚赞同,盖其行文特征非东汉赵壹时代,而是魏晋间表述。另,文章对张怀瓘《书断》及《法书要录》中有关赵壹之相关论述,我亦赞同。张怀瓘书论确有诸多不可采信之言,尤其采上古神话以为书史,皆不可信,以及张有关篆、隶、八分之起源及创始者之身份等论述,皆不可信,或采择前人半神半史之材料而不加分辨,后之治学者尤须谨慎。该文作者对前人相关论述及史料皆采谨慎态度,而能大胆立论,对前人成说不盲目采信,虽仍有可继续探讨处,但作为一家之新论,不失为一篇非常具有史学价值之书法文献学论文!”
著名艺术家刘若望说:“我未习书法,对书法史所知亦浅。但由于从小浸染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书法之美对我的创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从更广范围来看,中国美术史的确常见谬误,实据不详,以致影响后世研究。汉至魏晋文化繁荣,亦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相关论著多不胜数,其中不乏伪谬之说。因此,读到刘小龙先生的辨伪之文,深感此文之必要。文中除了引经据典,更从《非草书》所涉时代的社会特征、人文特征、政治规则、文化风尚等方面加以论证,使得文中提出的论点更为可信,足见小龙先生学养之深厚,治学之严谨。这正是所有艺术家、艺术史家乃至艺术评论者应有的学术素养和应持的学术精神。”
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首页文学院经理贺智利说:“该文史料多采自汉迄唐之正史,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再挖掘、再解读,从文献出发,由文献自证,部分观点又采用了吕思勉、马宗霍、唐兰等当代文史大家著作。立论可靠,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有理有据,对《非草书》的讹错做了全方位辨析,令人信服。赵壹《非草书》在书学史上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该文在《书法导报》“书法理论”专版发表,或许对进一步深入探究审视中国汉晋书法史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在谈及该文的选题、研究时,刘小龙介绍说,历史上,尽管动机目的不同,但作伪历来有之:从西汉李陵《与苏武书》,到东汉私改兰台漆书;从曹魏曹囧假托曹植的《六代论》,到吴国陆喜托名诸葛亮的《西州清论》;从西晋郭象剽窃向秀《庄》注,到北魏高允有意错录崔玄伯诗作;从刘宋新渝恵侯收集伪劣“法书”,到唐代李华假称《祭古战场文》为前人所作以诱导萧颖士评价,诸如此类,皆为例证。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作伪的产生、辩伪的途径、学者的态度等,史家刘知己曾深刻阐述。
我之所以思考并撰写《赵壹〈非草书〉辨伪》,是因为自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将《非草书》一文归于“后汉赵壹”之后,南宋陈思《书苑菁华》全录此文,宋高宗《翰墨志》亦提及“赵壹非之”,四库馆臣在《提要》中说,张彦远集诸家论书之语,起于东汉,讫于元和,后之论书者,大抵以此为根抵。近百年来的书法史,不管是民国时期马宗霍先生的《书林藻鉴》,还是祝嘉先生的《书学史》,以及建国后尤其是上世八十年代以来的各种书法理论史、书法发展史乃至大学书法教科书,在论及汉晋草书时,多以《非草书》为文献强证,好似一桩千年铁案,难以撼动。
《法书要录》固然是中国第一部书论总集,辑录中唐之前书论近四十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历史文献。但辨伪存真,应该是文史研究者的职责之一。近代史家严耕望先生就曾强调慎重对待史料,而陈垣先生更是从史源学的角度提出“史源不清,浊流靡已”的真知灼见。张彦远“不下一注脚,不参一评跋”的辑录,更提醒后学在使用该文献时,要采取审慎态度。
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法书要录》中的《非草书》时,就感觉不对味:一是首篇书论冠名“后汉赵壹”,而第二篇则直接转到东晋王羲之。右军《自论书》及《题笔阵图后》的真伪姑置不论,仅时代跨度就足以让人起疑,因为中间跳过了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而卫文载于《晋书》。更重要的是,今本《晋书》成于太宗贞观末。张彦远辑录书论,何以弃唐求汉?何况范书赵壹本传不言《非草书》,《隋书》明载赵壹文集在梁代已经亡失,偏偏到了唐宣宗时期却出现首尾完整的所谓后汉赵壹《非草书》,不由令人生疑。二是该文文风不类汉人,遣词造语与赵壹所处时代及个人遭际也多有抵牾,对历史人物的称谓闪烁其词,仅张芝(后人认为)就有“张君”“有道”“张子”“张生”等称呼,不合常理。至于“上比下方”之词及“匆匆不暇草”等,与正史所载张芝事迹亦多不合,尤其误解“故不及草”之“草”义,更是令人疑窦丛生。因为对中古史稍微熟悉的人来说,汉人不至于看到“草”字就认为是草书之义,从汉武帝召司马相如“视草”,一直到唐太宗让秘书郎上官仪“视草”,“草”就是草稿的意思。赵壹并非目不识丁的面墙之徒,而是被范晔列入“文苑传”的文学之士。凡此种种,皆让我心生疑云。
当然,十多年前,学力不足,无力撰文以释疑虑。但多年来,该文的真伪一直盘桓胸中,窃以为这是关乎合理阐释汉晋书法史乃至文艺思想史中的一个大问题。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对我有很大启发。随着敦煌文书的深入研究及不断出土的汉简佐证,大体可知赵壹所处东汉桓、灵时期的所谓草书,当是章草,或是独体草书。至于上下勾连为主要特征的今草,则出现在东晋二王时期。所以我决定在现有史籍当中搜罗材料,考其真伪。当然,我写此文,本意并非好为异论,破人立己,而是旨在钩沉,探寻本源。
我用“竭泽而渔”这种最笨最原始的办法搜集材料,主要翻检两《汉书》《三国志》《晋书》一直到《旧唐书》等正史,因为正史涵盖了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及典章制度等方方面面。在反复阅读《晋书•卫恒传》的过程中,从《四体书势》论草一节当中的人物称谓中发现了疑点,随即请教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白平先生,他是我读研的老师,又是研究古汉语的专家。他说:“文中所涉之人,如其名与字皆清晰,则称名与称字之异,可作为一个疑点提出。晋至唐,历时已久,唐人修《晋书》,引用材料,必为传世者,不会轻易妄补。”这话对我鼓励极大。自此继续挖掘史料,虽不能说爬罗剔抉,但也是孜孜不倦,大体勾勒出关于张伯英的“上比下方”之词最早源自西晋末年挚虞的《三辅决录注》,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非草书》所征张伯英之事的可靠性。在这一点上,是我用功最勤最费心的地方,虽然该文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论证过程中,主要是先通过史料证明张怀瓘《书断》中不惟人名地名错误,当然,因时代条件所限,古人著书引文不确切,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断章取义,曲成己说,就需要警惕。正如严耕望先生所言:“断章取义是引用史料时往往不免的毛病,若只与原意稍有出入,还非大病。因为断章取义而显出的意义与原文完全相反,那就绝对要不得!”《书断》诚然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但毕竟是一家之言,其所持观点可商榷的地方也很多,我在论文中指出张氏论书的乖谬之处,借此以证他说的“赵壹贬草之论”不可信。因为在《法书要录》前,关于赵壹《非草书》的说法,只有他这一句话。再是论证《法书要录》当中有伪作,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即为一例,至于《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张彦远认为该文为南齐王僧虔所录,也是错误的,实际上就是王僧虔自己收集的,以此来说明该录所谓“后汉赵壹”《非草书》也不是板上钉钉的真本实料。
在廓清外围后,就主要依靠文本辨析,尤其是通过汉晋士风差异、张芝家世、赵壹遭遇、梳理才性论的历史流变等,全面辨析《非草书》当中的讹误,最后得出该文不当出自东汉赵壹的结论。
刘小龙说,拙文本来是我正在撰写的关于中国书法理论书稿当中的一章。原文字数4万5(正文2万7,脚注1万8),因为自认为该文的真伪是关涉中国汉晋书法史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搜罗了不少史料来支撑观点,行文不免枝蔓繁芜。先后请教校内外专家学者,后删减为1万7字(注4千)后,刊发于《书法导报》。
他接着说,该文发表后,书法理论及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如王登科、刘若望、朱中原等先生都给予评价。王登科教授站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立场上,认为该文展现了作者的学术功底与学术理想。我想这是王教授对我劳心费力搜寻史料的安慰和鼓励。贺智利教授则从书法史的角度出发,认为该文对进一步探究汉晋书法史有抛砖引玉作用,这也是对我的鞭策与激励。
最后,当问及在书法理论研究道路上的打算时,刘小龙说,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尤其是书法升格为一级学科后,有待探究思考的问题很多,包括书法的本质、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碑帖之同异、共性与个性、历代名家个案研究、西方美学理论阐释中国书法的利弊、传统文史哲的深入学习乃至现有书法史的审视反观等,都是研习探究中国书法绕不开的重要问题。
《书法导报》创刊于1989年,是国内外信息量最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一等奖的书法篆刻专业报,被全国广大读者誉为“中国书法第一报”。
《书法导报》第47期目录(2023年11月22日出版)(总第1743期)
https://mp.weixin.qq.com/s/lwwiz7WUsven0y7oWInfjw
榆林日报2023-12-08
https://www.ylrb.com/2/2xw/wh/772947.shtml
作者:张磊
编发:杨壮林
审核:钟梅
终审:杨雨佳